清洁区消毒要点
消毒原则:
需要消毒的场所和物品应首选物理消毒(通风、高温等)的方法,如进行空气消毒,应选择连续的物理消毒方法,无法使用物理方法的,可采用化学方法。
1、室内空气消毒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办公室、会议室、客房、餐厅等每日至少开窗通风两次,每次至少 30 min。
不宜开窗通风或无法形成对流风的房间,应安装机械通风设备或符合要求的空气消毒设备进行定期空气消毒。
2、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
公共区域地面、墙壁、电梯、桌椅、门把手、水龙头、话筒、洗手池、卫生间等物体表面每天湿性清洁基础上,用有效氯含量为500~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1000~2000mg/L 过氧乙酸、500mg/L的二氧化氯或3%过氧化氢消毒液擦拭或喷洒消毒,作用时间至少 30 min。
3、办公用品等电器消毒
电脑的键盘、鼠标和打印机等易腐蚀物体表面定期用 75% 的酒精或消毒湿巾消毒,其他表面可用 有效氯含量500mg/L的含氯消毒液、 1000-2000mg/L的过氧乙酸、500mg/L的二氧化氯或3%过氧化氢消毒液消毒,作用时间不少于 30 min。然后用清水或洁净抹布擦去残留消毒液。
4、餐饮具及饮水机消毒
清洗后首选煮沸消毒,煮沸时间应至少30min(水沸腾后开始计时)。使用远红外线消毒碗柜,温度达125 ℃,维持 30 min。亦可使用消毒剂进行浸泡消毒(如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消毒剂浸泡后应用清洁水冲洗干净。
饮水机指定专人定期消毒,出水口可用 75% 酒精或消毒湿巾擦拭,再放流水冲洗后方可饮用。
5、卫生间消毒
每天用有效氯含量1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 2000-5000mg/L 过氧乙酸、500 mg/L的二氧化氯或3%过氧化氢的消毒液擦拭或喷洒消毒。
污染区消毒要点
消毒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确定现场消毒的范围、对象和时限。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居住过的场所,应进行随时消毒,在病例迁出后,无症状感染者核酸检测阴转后均应进行终末消毒。不必对室外环境(包括空气)开展大面积消毒。
1、室内空气消毒
在室内无人的情况下,可采用 30000mg/L过氧化氢、5000 mg/L 过氧乙酸或500mg/L 二氧化氯等消毒液,按照20mL/m3~30 mL/m3的用量加入到超低容量喷雾器中进行喷雾消毒,作用时间:过氧化氢、二氧化氯为30~60 min,过氧乙酸为1h。消毒完毕,打开门窗彻底通风。
2、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
床头柜、桌面、门把手、马桶圈等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以及地面、墙面,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先完全清除污染物再消毒。无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可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 2000~5000mg/L过氧乙酸、500 mg/L的二氧化氯或30000mg/L过氧化氢消毒剂擦拭或喷洒消毒。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洒一次,喷药量为100~300 mL/m2,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洒一次,作用时间不少于30~60min。
3、衣服、被褥等织物消毒
在收集时应避免产生气溶胶,建议均按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理。无肉眼可见污染物时,若需重复使用,可用流通蒸汽或煮沸消毒30 min;或先用 500~1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然后按常规清洗;或采用水溶性包装袋盛装后直接投入洗衣机中,同时进行洗涤消毒30min,并保持 500mg/L 的有效氯含量;贵重衣物可选用环氧乙烷方法进行消毒处理。
4、污染物(患者分泌物、排泄物、血液等)消毒
少量污染物可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如纱布、抹布等)沾取 5000~10000 mg/L 的含氯消毒液小心移除。大量污染物应使用含吸水成分的消毒粉或漂白粉完全覆盖,或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完全覆盖后用足量的 5000~10 000 mg/L 的含氯消毒液浇在吸水材料上,作用 30min 以上,小心清除干净。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等应有专门容器收集,用含 20000 mg/L 含氯消毒剂,按粪、药比例 1:2 浸泡消毒 2 h。清除污染物后,应对污染的环境物体表面进行消毒。盛放污染物的容器可用含有效氯 5000mg/L 的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 30 min,然后清洗干净。
5、餐饮具及饮水机消毒
餐(饮)具清除食物残渣后,煮沸消毒 30 min(水沸腾后开始计时),也可用有效氯为 500 mg/L含氯消毒液浸泡 30 min后,再用清水洗净。
6、患者生活垃圾消毒
患者生活垃圾按医疗废物处理。处置应遵循《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要求,规范使用双层黄色医疗废物收集袋封装后按照常规处置流程进行处置。
化粪池消毒要点
消毒要点:
化粪池消毒可选用多种消毒剂进行消毒,如84,漂白粉/精,含氯泡腾片,三氯异腈尿酸等其他有效的消毒剂。
● 每日投放前,应检测化粪池余氯,若未达到40mg/L,应根据余氯检测结果重新计算投加量至40mg/L;若达到40mg/L,当日不用继续投加。
● 每日投放后,余氯检测应到40mg/L,1.5h之后应为6.5~10mg/L,并做好监测记录。
● 进行余氯检测时,应使用量程合适的检测试纸,以达到防控方案的要求。
● 有独立化粪池的,根据化粪池体积估算需要投加的剂量;无独立化粪池的,根据日排水量进行估算,并动态监测余氯量来调整缓释投加量。
1、余氯监测:监测标准
第八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指出:具有独立化粪池时,在进入市政排水管网前需进行消毒处理,定期投加含氯消毒剂,池内投加含氯消毒剂(初次投加,有效氯 40mg/L 以上),并确保消毒 1.5 小时后,总余氯量达 6.5mg/L-10mg/L。
相较于第七版,余氯监测结果判定标准有所变化,在消毒 1.5 小时后,总余氯量由10mg/L更改为6.5mg/L-10mg/L。
2、余氯监测:监测方法
1. 监测时间:分两次监测,第一次是刚投加消毒剂后,第二次是投放1.5小时后。
2. 检测方法:
1)使用测氯试纸在进入市政排水管网前端口进行检测,观察颜色变化,与比色卡比对。
2)按GB8978-1996规定采用GB11898-89“N,N-二乙基-1,4-苯二胺分光光度法”或GB11897-89“N,N-二乙基-1,4-苯二胺滴定法”监测。
日常监测一般采用比色计(邻联甲苯胺比色法):在含5ml样品的比色管内滴加邻联甲苯胺溶液2滴~3滴,混匀,置暗处15 min,与永久性余氯标准比色溶液比色测定。
检测温度应控制在15℃~20℃;余氯过高会产生桔黄色,碱度过高或余氯很低时可能会产生淡蓝绿色或淡蓝色,应多加1ml 1:2的盐酸或1ml 邻联甲苯胺溶液,即可产生正常的淡黄色进行比色测定。
3.结果判定:初次投加,有效氯 40mg/L 以上;消毒 1.5 小时后,总余氯量达 6.5mg/L-10mg/L。
消毒剂与消毒器械
消毒作为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的有效措施,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不同场所,不同对象,选取相应的消毒剂及器械,才能起到有效的消毒效果。
1、常用消毒剂
消毒剂种类繁多,此处消毒君就两类最常见的消毒剂作以介绍。
● 含氯消毒液:84、次氯酸钠、次氯酸钙、二氯异腈脲酸钠、三氯乙腈尿酸钠
● 过氧化物类消毒剂:过氧乙酸、过氧化氢、二氧化氯
● 注意: 84、漂白粉等一般含氯消毒剂常用于物体表面消毒。
消毒剂 | 预防性消毒浓度 | 终末消毒浓度 |
含氯消毒剂 | 250-500mg/L | 1000mg/L |
过氧乙酸 | 1000-2000mg/L | 5000mg/L |
过氧化氢 | 3% | 3% |
二氧化氯 | 100-250mg/L |
查看全部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