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美国六月节假期,周一ICE期棉休市。宏观和基本面共同作用下,近期美棉整体维持震荡。外部市场来看,6月美联储保持利率水平不变,中国LPR“对称降息”10个基点,宏观面为棉价提供一定支撑。
国内方面,供给端炒作情绪降温,上周棉花商业库存报告出炉,虽然环比降幅明显,但整体仍高于此前市场传言水平,据中国棉花信息网调查数据显示,5月底全国棉花商业库存349.28万吨,较上月减少94.2万吨,减幅21.24%,低于去年同期67万吨,其中新疆商业库存为237.94万吨。此外,近期产区天气层面的支撑有所减弱,同时市场政策性传闻浮现,亦制约棉价上行。
另一方面,目前下游市场逐渐显现淡季特征,引发需求端忧虑情绪。昨日郑棉震荡下跌,市场传闻会有一些政策出台,比如提前发放棉花配额、国储棉拍卖重启等。最近现货涨幅较大,基差扩大到千元以上,需要明显降温。国内棉花库存数据已出,国内供给缺口不大,棉花价格不断上涨,让下游企业普遍难以接受。而ICE棉花现在上涨趋势还没有形成,郑棉调整处于合理区间。中期来看,棉花上涨逻辑未变,16500元之上保持多头思维。
近期棉花主力合约市场走势
据广东、江浙等地部分棉纱贸易企业反馈,随近期郑棉主力CF2309合约持续在16500-17000元/吨区间盘整,沿海地区针织、机织企业开机率逐渐下降并对棉纱询价/补库减少;再加上进口棉纱的冲击和一些中间商库存偏大等因素影响,棉纱报价率先出现疲软、小幅回调迹象,尤其OE纱、C40S及以下支数中低配环锭纺纱,而50S及以上高支纱报价高位企稳,纱厂、布厂仍有排单。
棉纺企业棉纱出厂价是否跟进下调值得关注:一方面自6月上旬以来国内棉花期现价格大幅上涨,导致低支、中支纱即期产销出现亏损(高支纱高配纱利润虽大幅压缩,但并未倒挂),因此即使贸易商、中间商棉纱报价下调,纺企跟进的难度也比较大;另一方面6月上中旬部分纺企棉纱出厂报价刚刚被动上调500-1000元/吨(实际成交仅上浮300-500元/吨),如果再次回落,不仅前期订单执行难度大,而且布厂、中间商在“买涨不买跌”的心态驱使下,更不肯轻易下单。
江苏徐州某5万锭纱厂表示,郑棉主力合约不跌至16000元/吨以下,没有调整棉纱报价的打算,否则很可能得不偿失;目前棉纱线库存已增至22天以上,逐渐实施减产,以降低棉花、棉纱库存大量占压流动资金,部分职工端午假期延长至一周左右。
部分纺企认为,6/7月份内需订单逐渐回落的迹象比较明显,虽然与前两年疫情期间相比呈“淡季未淡,产销稍好”的局面,但主要是由后疫情时代需求集中释放所致;而近期国内棉花价格大涨、棉花与替代品涤纶短纤/粘胶短纤的价差明显扩大、纺企成本压力难以有效向下游终端传递,内外棉花价差顺挂幅度再次扩大至1500元/吨以上等等不利因素,使纺企不得不在降产能、回笼资金、减库存或转产混纺纱等等方面做文章,以期渡过当前内销、外贸订单“青黄不接”期。
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ITMF)最新调查显示,自2021年11月以来,企业订单量在稳步下降,到今年3月下降速度才有所放缓,需求疲软是全球纺织业近两年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关注的焦点。
据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张锡安介绍,在外贸需求收缩和预期转弱的大背景下,今年1-5月我国外贸总体出口额基本持平,增长0.3%。其中纺织服装累计出口1182亿美元,同比下降5.3%,弱于整个外贸出口,但近两个月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的同比降幅在逐步收窄,表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正在艰难复苏。从大类商品看,纺织品不及服装出口;从出口市场看,对新兴市场普遍好于对欧美等传统市场的出口。
“从当前订单与产业转移情况看,国内工厂今年上半年订单虽仍呈低迷态势,但较2022年四季度略有好转,今年上半年国外工厂的产能利用率、订单的排期以及在手订单的情况,均好于同期国内的工厂,计划今年在国外新增产能的企业明显比去年增加,因而今年产业和订单转移速度将继续加快。”张锡安表示。
就未来的外贸形势来看,张锡安认为,今年的外贸形势极其严峻,一方面外需走弱,美欧等国家通货紧缩,发达国家金融风险增大;另一方面居民的消费减弱导致工厂订单缺乏,库存压力增大。因此今年外贸预期的目标是促稳提质,守住国际市场份额,提高外贸综合竞争力。
“展望未来,国际经贸摩擦和地缘政治风险将很可能成为常态。面对这种严峻的挑战,我国纺织服装行业要积极发挥产业链优势,一方面要力促高附加值产品的国际份额稳中有升,另一方面也要避免中低端产品的国际份额快速下滑。在保持出口规模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从供需两侧同时发力,推动行业完善产业链、整合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打造核心竞争优势,增强外贸创新动能,努力实现我国纺织服装外贸的高质量发展。”张锡安说。
即使面临诸多挑战,许多与会嘉宾仍然看好我国棉纺织行业未来的发展。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资与棉麻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中国棉花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建红表示,我国人口众多,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明显,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促消费政策,随着消费场景不断拓展,居民消费倾向逐步上升,市场活力进一步恢复,消费需求继续释放,我国棉纺织市场有望持续恢复。
查看全部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