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随着冷空气的到来,我国将出现大风降温天气,最低气温0℃线将南压至长江中下游一带。换句话说,又到了每年羽绒服的季节。
但就在这个时候,,却有一部分“假羽绒制品”却在线上、线下市场肆意泛滥。
“2888元不要,888元也不要!”“贴身睡,真的像睡在云朵里一样的感觉”……
直播间内,促销价仅需几百元的羽绒被,被主播们吹得天花乱坠,不仅物美价廉、保暖效果出类拔萃,各种检测报告也十分齐全。
然而,当记者按照网络平台上的地址来到江苏南通市,见到了直播间的工作人员后,从他们口中得知,直播间里展示讲解的样品和发到消费者家中的羽绒被压根不是同一种。“直播间展示的是好绒,但真正发的是差的。”
工作人员透露,他们采用“丝”来填充到被子里以替代“绒”,如此一来,成品从外观上几乎难以辨别差异,手感也极为相近,这便是他们得以控制成本的核心手段。
为了防止消费者发现“破绽”,工作人员透露,他们售卖的被子仅有一格填充的是羽绒,其余部分皆为“丝”。此外,羽绒被上附带的各种吊牌与标签,诸如“一等品”“90%白鹅绒”“蓬松度 1000+”等宣传语,也全是子虚乌有。“这个标随便说的,我让他做啥标就做啥标。”
这些伪劣产品究竟是谁生产的?羽绒被中填充的“丝”究竟是何种产品?依照知情人提供的线索,记者来到南通市南海路的盟庭家居,进入羽绒被生产场地,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他们生产的是填充“飞丝”的假羽绒被。所谓“飞丝”,是指在羽绒加工过程中,从羽毛上脱落下来的单根短丝。由于其形态与羽绒有相似之处,当“飞丝”和“羽绒”被填充进被壳后,无论是从外观看,还是用手触摸感受,消费者都极难分辨出二者的差异。
工作人员表示,同样一款外观的羽绒被,充“90绒”,成本需要800元,充“高丝”,成本只要400元。记者又走访了南通的家纺市场,发现将“飞丝”添加到羽绒制品里,甚至用“飞丝”代替羽绒已是“公开的秘密”。商家透露,这些不达标的假羽绒被除了被消费者买回家中,也会流向酒店、民宿等场所。
25日,南通市市场监管局发布情况通报,针对相关经营主体羽绒产品“以丝代绒”、标签吊牌造假等违法行为,已联合属地公安部门进行现场检查,采取固定证据、查封扣押、立案查处等执法措施。
现在的纺织市场已经陷入深度内卷状态,消费者也对具有性价比的产品情有独钟,这就让一些不法商家动起了歪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