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第一原则:将保障宾客、员工健康安全以及洗涤工作人员职业安全放在首位,严格执行各项卫生消毒标准和操作规范。
科学规范原则: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相关消毒技术规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业指导意见以及行业通行的高标准洗涤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布草洗涤流程。
高效协同原则:酒店内部各部门(如客房部、采购部、工程部等)与外部洗涤服务商需密切协作,形成高效的工作机制,确保布草洗涤工作顺利进行,满足酒店运营对布草的需求。
普通布草:来自无确诊、疑似传染病宾客房间,且无明显严重污渍(如血迹、呕吐物等)的布草。此类布草按照常规应急洗涤流程处理。
疑似污染布草:来自有发热、咳嗽等疑似传染病症状宾客房间,或与疑似传染病患者有过接触的布草。对于此类布草,需在洗涤前进行特殊标识和预处理,采用更严格的消毒程序。
严重污染布草:沾染有血迹、呕吐物、排泄物等严重污染物的布草,无论是否与传染病相关,均需单独收集、处理。此类布草的洗涤应遵循高风险污染物处理标准,确保彻底消毒。
客房操作规范:客房服务员在收取布草时,需佩戴一次性手套、口罩,必要时佩戴护目镜和防护服。对于不同类型的布草,应使用不同颜色或标识的专用收集袋进行收集。普通布草用白色收集袋,疑似污染布草用黄色收集袋,严重污染布草用红色收集袋。收集过程中,避免抖动布草,减少病原体传播风险。
暂存区域设置:酒店应在远离客房区、人员活动较少且通风良好的位置,设置专门的布草暂存区域。不同类型的布草收集袋应分开放置,保持一定间距,并设置明显标识牌。暂存区域需定期进行消毒,可使用有效氯含量 1000mg/L 的含氯消毒剂进行喷洒或擦拭消毒,每天至少 2 次。
转运环节管理:从客房到暂存区域,以及从暂存区域到洗涤场所的布草转运过程中,需使用密闭的专用转运推车。转运人员在操作时,同样要做好个人防护,转运结束后,对转运推车进行全面消毒。若使用第三方洗涤服务商,酒店与服务商需明确转运交接流程,确保布草在交接过程中的安全,避免交叉污染。
现场清理:对于沾染血迹、呕吐物、排泄物等严重污染物的布草,在客房发现时,应先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如纸巾、纱布等)吸附去除可见污染物,然后用有效氯含量 5000 - 10000mg/L 的含氯消毒剂溶液对污染部位进行覆盖消毒,作用 30 分钟以上。
分类洗涤:经过现场初步处理的严重污染布草,需单独放入专用的洗涤设备进行洗涤。在洗涤过程中,加入高效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或过氧乙酸消毒剂,确保消毒剂浓度达到有效消毒水平。同时,适当延长洗涤时间和增加漂洗次数,以彻底去除污染物和消毒剂残留。
设备清洁与消毒:在公共卫生事件期间,每次洗涤前,应对洗涤设备(洗衣机、烘干机等)的内筒、门封、管道等部位进行全面清洁和消毒。可使用有效氯含量 500mg/L 的含氯消毒剂溶液进行擦拭消毒,消毒后用清水冲洗干净,确保无消毒剂残留。
设备运行参数调整:根据布草类型和污染程度,合理调整洗涤设备的运行参数。对于普通布草,主洗温度应不低于 60℃,洗涤时间不少于 30 分钟;对于疑似污染布草和严重污染布草,主洗温度应提高至 70 - 80℃,洗涤时间延长至 40 - 60 分钟。烘干温度同样需相应提高,确保布草彻底干燥,一般烘干温度应保持在 70℃以上,烘干时间不少于 30 分钟。
洗涤剂要求:优先选用具有杀菌、去污双重功效的专业酒店布草洗涤剂。洗涤剂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对人体安全无害,且能有效去除各类污渍和病原体。在使用过程中,按照洗涤剂产品说明书的要求,准确控制用量,确保洗涤效果。
消毒剂使用:根据布草污染情况,合理选择消毒剂。含氯消毒剂(如次氯酸钠、84 消毒液等)是常用的布草消毒剂,具有杀菌谱广、杀菌力强、价格低廉等优点。在使用含氯消毒剂时,需严格按照产品说明进行稀释,确保消毒剂浓度准确。同时,要注意消毒剂的存放和使用安全,避免与其他化学品混合,防止发生危险。对于彩色布草,为避免褪色,可选择相对温和的过氧乙酸消毒剂或专用的彩色布草消毒剂。
增加预洗环节:在主洗前增加预洗环节,使用清水或低浓度洗涤剂对布草进行预洗,时间为 5 - 10 分钟。预洗可去除布草表面的大部分灰尘、浮土和部分水溶性污渍,降低主洗时的污染负荷,提高洗涤效果。
强化漂洗过程:适当增加漂洗次数,确保布草上的洗涤剂和消毒剂残留降至最低。一般情况下,普通布草漂洗次数不少于 3 次,疑似污染布草和严重污染布草漂洗次数不少于 4 次。在最后一次漂洗时,可加入适量的中和酸剂,调节布草的 pH 值至中性,避免布草因碱性残留而变硬,同时进一步去除残留的消毒剂。
烘干管理:经过洗涤的布草应及时进行烘干处理。烘干过程中,严格控制烘干温度和时间,确保布草彻底干燥。对于普通布草,烘干后应检查布草的含水率,一般含水率应控制在 10% 以下;对于疑似污染布草和严重污染布草,烘干后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式,检测布草上是否仍有残留病原体,确保消毒效果。
熨烫要求:熨烫不仅可以使布草平整美观,还能通过高温进一步杀灭可能残留的病原体。在熨烫过程中,熨烫温度应根据布草材质进行调整,一般棉质布草熨烫温度为 150 - 180℃,化纤混纺布草熨烫温度为 120 - 150℃。熨烫时间以确保布草表面平整为宜,同时要注意避免过度熨烫导致布草损坏。
包装材料选择:洗涤后的布草应使用干净、卫生的包装材料进行包装。推荐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或经过消毒处理的布袋进行包装,包装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防止布草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受到二次污染。
储存环境要求:布草储存区域应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温度控制在 20 - 25℃,相对湿度控制在 40% - 60%。储存区域应定期进行消毒,可使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或用有效氯含量 500mg/L 的含氯消毒剂进行喷洒消毒,每周至少 1 次。不同类型的布草应分类存放,摆放整齐,并有明显标识,便于取用和管理。同时,要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优先使用较早洗涤的布草,确保布草在保质期内使用。
洗涤工作人员:洗涤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必须全程佩戴一次性帽子、医用外科口罩或 N95 口罩、工作服、橡胶手套、防水围裙等个人防护装备。对于处理疑似污染布草和严重污染布草的工作人员,还应佩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个人防护装备应定期更换,如口罩每 4 小时更换一次,手套在破损或被污染时及时更换。
其他相关人员:客房服务员、布草转运人员等在接触布草过程中,也需佩戴一次性手套、口罩等基本防护装备,确保自身安全。
应急洗涤知识培训:酒店应组织相关员工进行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布草洗涤应急知识培训,邀请专业的卫生防疫人员或洗涤技术专家进行授课。培训内容包括布草分类与收集方法、洗涤前预处理技巧、洗涤设备操作规范、洗涤剂与消毒剂使用方法、人员个人防护要点等。通过培训,使员工熟悉应急洗涤流程,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提高员工的卫生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培训效果考核:培训结束后,应对员工进行考核,考核方式可采用理论考试、实际操作考核等。对考核合格的员工,颁发培训合格证书,允许其上岗操作;对考核不合格的员工,应进行补考或重新培训,直至考核合格为止。同时,酒店应定期对员工进行复训,巩固员工所学知识和技能,确保员工在公共卫生事件期间能够持续、准确地执行布草洗涤应急操作流程。
建立监督小组:酒店应成立由客房部经理、工程部经理、质检部人员等组成的布草洗涤监督小组,负责对布草洗涤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监督小组应制定详细的监督检查计划,明确检查内容、检查频率和检查标准。
日常检查内容:日常检查包括布草分类与收集是否规范、洗涤前预处理是否到位、洗涤设备运行参数是否符合要求、洗涤剂与消毒剂使用是否正确、洗涤后布草的烘干、熨烫、包装与储存是否符合标准等。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记录,并要求相关责任人立即整改。
定期评估总结:监督小组应每周对布草洗涤工作进行一次评估总结,分析本周布草洗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情况,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每月对布草洗涤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总结,形成书面报告,向酒店管理层汇报,为酒店调整布草洗涤策略提供依据。
第三方检测机构合作:酒店可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定期对洗涤后的布草进行卫生检测。检测项目包括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微生物指标,以及洗涤剂和消毒剂残留量等化学指标。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洗涤工艺和消毒措施,确保布草卫生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与洗涤服务商的沟通协作:若酒店将布草洗涤业务外包给第三方洗涤服务商,应加强与服务商的沟通协作。在公共卫生事件期间,与服务商签订补充协议,明确双方在布草洗涤卫生安全方面的责任和义务。要求服务商严格按照本应急指南的要求进行布草洗涤操作,并定期对服务商的洗涤设施、洗涤流程、人员防护等情况进行实地检查,确保服务商提供的布草洗涤服务符合酒店的卫生标准和应急要求。如发现服务商存在不符合规定的情况,应及时要求其整改,情节严重的可终止合作。